病原
白僵病的病原是白僵菌,发育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分生孢子发芽后形成发芽管,侵入蚕体吸收营养发育成为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增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短菌丝,短菌丝脱离母菌丝后自行生长形成新的营养菌丝,蚕体内的营养菌丝不断增加,最后扩散到蚕体的各个器官导致家蚕死亡。家蚕死亡后1~2天,营养菌丝便穿出蚕体在尸体表面形成气生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成为分生孢子梗和小梗,最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发育周期。
白僵菌在僵病里边属于致病力最强的,所以发生最多,但同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又较弱,易于消毒。
病症
蚕体感染白僵菌的初期,外观上和正常蚕看不出差别,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病蚕的皮肤上会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的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无固定部位(见图5-4)。病斑出现不久后,蚕的食欲急剧下降乃至停食,部分病蚕有吐液和下痢症状。病蚕死后,先是头胸部向前伸出,身体柔软有弹性,有的显淡红色或桃红色,以后身体变硬,1~2天后,白色气生菌丝先从口器、气门、环节等薄弱处长出,然后其他部位长出覆盖全身,几天后,从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这时病蚕具有传染性。
如果是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蚕和不蜕皮蚕,尸体潮湿变污易腐烂;蔟中和茧中的病死蚕,干瘪的尸体上往往仅在节间膜处长有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蚕茧很轻,摇动有硬物撞击的声音;蛾期发病,病蛾则干瘪发脆翅易折断。
感染白僵菌后,小蚕2~3天发病死亡,大蚕4~7天发病死亡。
诊断:
1、肉眼鉴定
初死时病蚕尸体伸展,头胸部突出,吐少量肠液或下痢,体色灰白、淡红或桃红色,尸体柔软有弹性,体壁上往往出现不固定的油渍状或褐色小病斑,尸体逐渐变硬,最后被覆白色粉末。
2、显微镜观察
病征不明显时,可取濒死前的病蚕血液作显微镜检查,观察如有短菌丝存在、有圆筒形或长卵圆形的芽生孢子即为本病。
如果要确定菌种的种类,则需要从病蚕尸体上分离病原,作进一步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