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提高全省桑蚕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桑蚕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桑蚕生产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桑蚕生产,各地农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比较高涨,有效促进了桑蚕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桑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186万亩,蚕茧产量7万多吨;蚕种年产量300多万张,茧丝等制品出口创汇1.5亿美元。在一些地方,桑蚕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2002年以后,受经营体制、资源竞争、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环境污染以及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影响,山东桑蚕生产呈萎缩态势。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减少到45万亩,蚕茧产量下降到3.2万吨,在全国排名也由第四降到第七;桑蚕一代杂交种产量降至170万张,比2002年减少43.3%。经过近十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桑蚕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桑蚕产业的集中优势区域更加清晰,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日照、泰安两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生丝产量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成为我省两大蚕、丝生产优势区。全省成龄桑园每亩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高的超过10000元,蚕农售茧收入14.5亿元。全省蚕种生产及茧、丝、绸加工企业发展到100余家,其中9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丝类产品出口1700吨,创汇1.8亿美元。桑蚕生产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发展潜力。
1.市场潜力。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及桑叶、桑葚、蚕茧、蚕丝新用途的不断开发,国内外市场对茧丝绸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据国际丝绸协会预计,未来5年欧美国家丝绸消费将保持每年5%的速度递增。二是蚕茧加工需求旺盛。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省蚕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日益扩大,对原料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据省丝绸协会统计,近年来省内蚕茧生产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加工需求,我省缫丝企业每年在外省收购蚕茧的数量占总需求量的40%以上。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省桑蚕生产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生产潜力。我省桑蚕的生产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产空间较大。目前全省年均每亩桑园产茧量不足70公斤,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泰安市岱岳区、莒县等优势产区建设的高水平示范园,每亩桑园蚕茧产量高达200公斤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6%。通过总结先进地区的生产经验,扩大推广植桑养蚕新技术新成果,我省桑蚕生产的增产空间仍然巨大。二是发展空间较大。我省大多数地区农民有植桑养蚕的传统和习惯,植桑养蚕的区域范围广,发展面积潜力大。据省果茶站和省丝绸协会调查分析,目前全省仍有黄河淤背区、山地丘陵等约30万亩适宜面积可发展植桑养蚕。三是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桑树适应性强,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可作为防护林和城市绿化林木;桑树易于管理,桑、蚕全身都是宝,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经济效益明显且可提升空间大。发展桑蚕产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巨大。
(三)发展优势。
1.气候生态优势突出。我省地处北纬34度22分—38度24分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湿度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温11—14℃,春季8—15.2℃,秋季12.8—15℃;年降水量550—950毫米,60%集中在夏季,春季70—140毫米,秋季120—200毫米;年日照时数2300—2890小时;无霜期180—220天。优越的气候条件是山东种桑养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桑树产叶量高、叶质好,能满足至少三季养蚕所需,更重要的是桑蚕上蔟时温湿度适宜,蚕茧解舒率高。
2.茧、丝质量优势明显。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国家质监总局近几年来的检测检验结果表明,我省茧丝长平均1130.8米,解舒丝长701.7米,分别比全国主产区平均值长134米、100.6米;上车茧率90.24%,解舒率62.07%,干毛茧出丝率37.53%,分别比全国高出5.6、1.9和4.4个百分点。丝类商品平均质量等级达到4A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等级。我省是目前全国最优质的蚕茧产区之一,蚕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畅销日本、西欧等主要丝绸生产加工国。
3.种质资源优势突出。我省桑蚕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主栽桑树品种包括湖桑32号、选792、育711、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主推桑蚕品种包括菁松·皓月、春蕾·镇珠、9405·9406、鲁七·9202、873·874等5对,全省桑树和桑蚕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目前,全省保有桑树品种资源450多个,自主选育的椹莓068、椹莓098、茂桑等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保育桑蚕品种资源130多对,柞蚕品种资源6个,为全国现行推广的蚕种质资源保育数量最多的省份。年产桑蚕一代杂交种170多万张,占全国的12%左右。
4.技术研发和生产优势突出。山东农业大学设有蚕学专业,省农科院设有蚕业研究所,桑蚕技术人才培养及科研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小蚕人工饲料育、雄蚕专养、蚕虫草等技术逐步熟化进入集成配套推广阶段。部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日照海通的“三维”生丝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的丝绸织造能力居全国之首。
(四)存在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地方和有关部门对桑蚕产业普遍认识不足,一直没有研究制定促进桑蚕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扶持政策,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农民植桑养蚕得不到相关政策扶持。生产管理体制不顺,市级及以下政府桑蚕产业主管部门不统一,严重影响桑蚕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薄弱。种质资源保存、蚕种生产、养蚕、烘茧等设施设备及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机械化装备差。
3.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占桑蚕产业链生物量98%的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少,企业主要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对桑蚕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蚕农组织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弱。
4.推广体系不完善。绝大部分县乡桑蚕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桑蚕资源的综合研发能力不强。
5.桑园污染趋重。飞机防控美国白蛾等食叶性害虫带来的桑园污染,对桑蚕安全生产影响较大。近几年,菏泽市、东营市、淄博市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因飞防造成的桑蚕批量死亡事件,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蚕农的经济收入和养蚕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行蚕茧生产为主和资源多元化利用开发并举,强化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和示范带动,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全省桑蚕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2.省力高效,规模经营。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桑蚕生产主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推动桑蚕产业向省力化、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增效。
3.整体推进,综合开发。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等方面整体推进,夯实基础,延长产业链条,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60万亩左右,蚕茧产量5万吨以上,产值达到25亿元,成龄桑亩综合效益实现10000元;年产桑蚕原种6万张,一代杂交种240万张;茧丝绸产品出口创汇5亿美元。
三、发展重点
(一)建设桑蚕种质资源库。重点建设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莒县海通2处省级桑树种质资源库;重点建设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广通3处省级桑蚕种种质资源库和栖霞方山1处省级柞蚕种种质资源库。全面开展桑、蚕品种的收集、引进、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新品种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依托省级科研院所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生产企业,大力推进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优质蚕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青、泰安市岱岳区、莒县、烟台市芝罘区、临朐、莱芜市莱城区等地建设6处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每处面积300—500亩,年总生产能力3500—5500万株。在青州、烟台市芝罘区建设2处桑蚕原种繁育基地,在潍坊、烟台、临沂建设6处一代杂交种繁育基地,在栖霞市建设1处柞蚕良种繁育基地。到2020年,全省桑园、桑蚕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培植优质桑蚕生产基地。在现有优势区域内,重点培植泰安市岱岳区、新泰、肥城、宁阳、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岚山区、莒县、高青、五莲、莒南、沂水、临沭、平度、莱西、单县、巨野、安丘、临朐、昌乐、莱芜市莱城区、惠民、海阳、文登等23个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区),栖霞、乳山2个柞蚕生产基地县(市、区),夏津、莱西、莱芜市莱城区3个果叶兼用桑生产基地县(市、区)。到2020年,基地县桑蚕茧年产量均达到1500吨以上。
(四)建设现代桑蚕示范园区。按照国家级桑蚕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在主产区创建面积100亩以上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桑蚕示范园区200个,带动全省每年发展桑园2万亩以上,争取到2020年在优势区域新建15万亩桑园;创建一批低效老龄桑园更新改造示范园,示范带动全省25万亩低效老龄桑园的更新改造。通过示范园区的示范引导,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条桑收获、省力化饲育、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管理水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加快桑蚕茧丝绸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提升茧丝绸加工整体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强化产学研结合,围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开展植桑养蚕、良种培育扩繁、机械化自动化管理以及蚕茧加工、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逐步形成丰产桑园培育、配方施肥、条桑收获、小蚕共育、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条桑育、大棚养蚕、病虫害综合防治、自动上蔟、蚕茧烘干加工等省力化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山东桑蚕生产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水平。
(六)加强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实验设备设施,在继续研究新产品,提高丝织、印染等产品质量的同时,扎实推进桑蚕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开发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价值,重点开发桑叶茶、蚕虫草、桑葚汁、桑葚酒、桑叶蛋白粉、桑枝食用菌、蚕沙叶绿素系列产品、蚕蛹系列食品和保健品、蚕蛾酒、桑叶动物饲料等产业化生产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商品附加值,拓展增收渠道,提高桑蚕生产的综合效益。结合蚕桑示范园区建设,探索建立桑园养蚕、畜禽饲养、桑枝食用菌、生态休闲旅游等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七)大力挖掘丝绸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保护民间丝绸工艺和传统技艺,做好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推动丝绸文化与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丝绸文化国际推广,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依托我省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支持山东省丝绸集团创建山东丝绸文化创意研发展销中心,通过文化引领、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拓展成衣、家居、图书字画、工艺品等终端产品的消费空间,做精、做细、做强山东丝绸。
(八)加强培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山东省丝绸集团在管理、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整合全省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努力培植山东丝绸“国丽鲁宝”品牌。扶持日照、泰安两大茧丝优势区域的龙头企业,创建优质茧丝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和推动“龙头加工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订单蚕业,建立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顺应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大力拓展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积极支持优势生产加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巩固丝绸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桑蚕产业发展,研究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扎实推进桑蚕产业的稳步高效发展。建立由农业、畜牧、发展改革、财政、林业、丝绸、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农机、水利、供销等部门参加的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形成产业发展推进合力。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负责牵头协调,并切实加强对桑蚕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总体管理。畜牧部门要抓好蚕药生产的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基建资金和财政资金对桑蚕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督管理工作。林业部门负责协调建立美国白蛾等食叶性害虫飞防联动机制。丝绸部门要加强茧丝绸生产及技术研发,丝绸文化创意研发。科技、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在科研项目立项、蚕茧收购及茧丝绸加工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范围,加强对桑蚕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桑蚕产业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主产区政府现代农业发展考核体系。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全省桑蚕产业发展绩效考评办法,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省级选择扶持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结合桑蚕生产实际,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建立蚕种储备制度,确保桑蚕良种的生产供给。探索将桑树苗木生产、管理机械分别纳入良种、农机补贴范围。建立美国白蛾等食叶性害虫飞防联动机制,支持桑园预防农药污染的保护设施建设,推行桑蚕饲养和白蛾飞防科学错时进行,实现桑蚕饲养与白蛾飞防互不影响。将桑蚕生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合桑蚕产业的保险制度。实行名品创建、优秀基地(示范园区)创建奖励政策,对“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企业及在基地(示范园区)验收考评中名列前茅的给予适当奖励。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扶持机制,实行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主产区政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水利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重点扶持桑蚕种质资源库及繁育体系建设,桑蚕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省力化、机械化桑蚕生产、加工设备改造等。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优良品种培育与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相关设施设备购置。桑蚕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小蚕共育室、养蚕大棚、园地土壤改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桑蚕生产机械化、养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
(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桑蚕生产主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扶持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及新产品研发,推动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缫丝、织绸、印染、服装、丝制品等工业领域的产能优化和提质增效,带动桑蚕产业整体稳步发展。
(五)强化技术研发推广。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围绕桑树蚕种良种选育、丰产桑园培育、省力化养蚕、桑蚕病虫害测报防控体系、机械化管理、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蚕茧收烘加工技术与设备提升改造、茧丝绸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层次提升。由农业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省、市、县、乡、养蚕大户五级桑蚕技术服务与推广网络,并根据生产需要,充实基层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改善工作条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大中专桑蚕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并鼓励各地丝绸公司、行业协会围绕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