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桑蚕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为促进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全省桑蚕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效和从业者增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我省是桑蚕生产传统大省,桑蚕生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至今仍是全国优质茧丝重要生产地。2015年,全省桑园面积45万亩,桑蚕茧产量1.92万吨,居全国第七位;柞蚕放养面积12万亩,柞蚕茧产量595吨;桑蚕一代杂交种产量172万张,占全国的12%,其中出口30万张,销往外省97万张。桑蚕生产对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增加从业者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省桑蚕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优势区域凸显。经过多年调整,我省桑蚕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日照、泰安桑蚕产业带和威海、烟台、日照柞蚕优势区。日照、泰安两大桑蚕产业带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生丝产量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威海、烟台、日照三个柞蚕优势区的柞蚕茧产量占全省的95%以上。
二是茧丝质量优异。我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温湿度适宜,植桑养蚕得天独厚,是全国最优质的蚕茧产区之一,丝类商品最高等级达到6A,平均质量等级4A90,比全国平均水平3A80高出一个等级。
三是种质资源丰富。目前,全省保有桑树品种460多个,保育桑蚕品种150多对,为全国现行推广的桑蚕种质资源保育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四是龙头企业实力强劲。全省蚕种生产及茧丝绸加工等相关企业100余家,9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蚕种生产企业、世界最大蚕沙叶绿素和维生素k1生产企业,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的丝绸织造能力居全国之首。
五是科研教育体系完整。山东农业大学设有蚕学本科专业,省农科院设有蚕业研究所,桑蚕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目前,桑蚕产业发展趋势集中表现为植桑养蚕规模化省力化、桑蚕资源利用多元化综合化、茧丝绸生产高端化品牌化,对照这一发展趋势,剖析产业现状,我省桑蚕产业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良种繁育能效较低。种质资源保存、蚕种生产设施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优质桑树苗木繁育能力不足2000万株,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二是基础生产能力较为薄弱。桑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植桑养蚕机械化装备差,集约化、省力化水平不高,小蚕共育率不足20%。
三是科技支撑能力欠佳。桑蚕优良新品种、资源综合利用、茧丝绸高端产品、相关机械装备等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力量薄弱,新技术普及速度慢。
四是产业化水平较低。桑枝、蚕沙、蚕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不足,2014年全省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不含蚕丝被,下同)产值2.3亿元,仅占全国的1.4%;茧丝绸企业主产品多为生丝等初级制品,层级低,增值少,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二、发展目标
按照桑蚕产业现状和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总体要求,确定以下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50万亩,蚕茧产量3万吨,产值15亿元以上;年产桑蚕原种5万张,桑蚕一代杂交种200万张,柞蚕良种200万粒,优质桑树苗木3000万株;集约化省力化技术和机械推广普及率达到30%;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5亿元。
到2020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60万亩,蚕茧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以上;年产桑蚕原种6万张,桑蚕一代杂交种240万张,柞蚕良种300万粒,优质桑树苗木5500万株;集约化省力化技术和机械推广普及率达到50%;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完善种质资源保存和良种繁育体系。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建设完善桑蚕种质资源库、蚕种繁育场、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重点支持完善种质资源保存和蚕种生产设施设备、园圃基础设施;支持引进优良品种,集成创新繁育技术,加大新品种创制、培育及示范推广力度,提高优质蚕种、桑树苗木生产能力,形成功能完备的资源保存和良种繁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种质资源保存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完善烟台、日照2处省级桑树种质资源库,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2处省级桑蚕种质资源库;在烟台、潍坊、临沂、威海等地建设2处桑蚕原种繁育基地、6处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基地、2处柞蚕良种繁育基地;在淄博、烟台、潍坊、泰安、莱芜、日照等地建设6处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2020年,年产桑蚕原种6万张、桑蚕一代杂交种240万张、柞蚕良种300万粒,优质桑树苗木年生产能力5500万株(附件1:桑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
(二)大力研发和推广植桑养蚕关键技术和实用机械。围绕植桑养蚕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速生丰产桑园培育、小蚕共育、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条桑育、自动上蔟、机械采茧等集约化省力化植桑养蚕关键技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体系,配套桑园微耕机、桑树伐条机、温湿度控制仪、自动上蔟机、机械采茧机等经济实用型机械设备,提升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管理水平,推进桑蚕产业技术、机械升级。
加大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扶持力度,推广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小蚕共育、小蚕人工饲料育、速生丰产桑园培育等关键技术。每年支持2~3个项目,每个项目覆盖8~10个县。
实施现代桑蚕示范园建设工程。按照国家蚕桑标准化示范园的建设标准,在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日照、莱芜、临沂、滨州、菏泽等地桑蚕生产重点县(市、区),创建一批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桑蚕示范园,建设一批老劣桑园更新改建示范园。示范园全部选用抗性强、长势壮、产量高、叶质优的桑树品种;完善桑园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标准化养蚕大棚,推广集约化省力化植桑养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套实用生产管理机械。在威海、烟台、日照等地柞蚕生产重点县(市、区)创建柞蚕示范园,重点支持柞岚补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广科学轮剪、苗圃式保护育蚁技术。到2020年,全省创建200个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现代桑蚕示范园,带动发展桑园15万亩;50个面积50亩以上老劣桑园更新改建示范园,带动全省老劣桑园更新改建5万亩;10个面积200亩以上的柞蚕示范园,带动柞岚改造升级2万亩(附件2:示范园建设目标,附件4-1:现代桑蚕示范园建设重点区域图,附件4-2:桑蚕更新改建示范园建设重点区域图,附件4-3:柞蚕示范园建设重点区域图);实现集约化省力化技术和机械推广普及率50%。
(三)着力推进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推进桑枝、蚕沙、蚕蛹等桑蚕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展蚕沙叶绿素系列产品、蚕丝提取物、蚕丝被、蛹虫草、蚕蛹系列食品和保健品、蚕蛾酒、食用桑叶粉、桑叶茶、桑枝食用菌、桑椹汁(酒)、桑叶动物饲料等的产业化开发,鼓励创建桑园畜禽饲养、桑枝食用菌、生态休闲旅游等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增收渠道,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商品附加值,提高桑蚕生产综合效益,带动产业转型。
在主产区开展桑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桑蚕经营主体发展,重点支持开展各种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的产业化开发,创建桑园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合作开展社会化服务,鼓励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参与全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产业经营新模式。到2020年,在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等地主产县培育3个重点企业、2个知名品牌、30个新型主体,开发蚕沙叶绿素、桑蚕系列食品和保健品、饲料等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开发休闲旅游生态高效桑园;创建2~3个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促农增收显著的典型模式;带动全省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附件3:新型经营主体、重点企业及知名品牌培育目标)。
(四)积极推进茧丝绸终端产品研发升级。整合全省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完善和创新、设备设施改进和配套,提高现有丝织、印染等产品的质量,开发家居、图书字画、工艺品等高端产品,提高文化内涵,增加附加值;支持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发展订单蚕业、电子商务、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稳定优质原料来源,拓展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和份额,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开发新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商品价值,增加企业效益,从而带动桑蚕产业整体升级。
加强茧丝绸重点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创建优质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企业进行高端新产品研发、技术完善和创新、设备设施改进和配套、国内外市场开拓、知名品牌培育、开展社会化服务;鼓励企业探索和创建“加工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订单蚕业,建立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到2020年,在泰安、日照等地培育3个重点企业、2个知名品牌(附件3:新型经营主体、重点企业及知名品牌培育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出台扶持桑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并切实加以落实;建立健全桑蚕产业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主产区政府现代农业发展考核体系;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科技、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等工作,加强对桑蚕产业的支持,形成产业发展推进合力。
(二)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建立蚕种储备制度,确保良种生产供给;逐步增加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植桑机械种类;继续实施并扩大美国白蛾等农林害虫飞防联动涵盖范围,推行桑蚕饲养和飞防科学错时进行;鼓励地方政府对“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等实行名品创建奖励。
(三)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农业科技、水利发展等财政资金,推动良种繁育体系、现代桑蚕示范园、综合利用新型主体培育等工程建设。以财政投入为引导,调动主产区政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的生产投入积极性。
(四)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创新团队、重点龙头企业科研团队的科技支撑能力,围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研发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集成完善集约化省力化植桑养蚕标准化技术、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模式。完善基层推广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等独立或者联合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功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