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白僵病的病原是白僵菌,发育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分生孢子发芽后形成发芽管,侵入蚕体吸收营养发育成为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增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短菌丝,短菌丝脱离母菌丝后自行生长形成新的营养菌丝,蚕体内的营养菌丝不断增加,最后扩散到蚕体的各个器官导致家蚕死亡。家蚕死亡后1~2天,营养菌丝便穿出蚕体在尸体表面形成气生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成为分生孢子梗和小梗,最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发育周期。白僵菌在僵病里边属于致病力最强的,所以发生最多,但同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又较弱,易于消毒。病症蚕体感染白僵菌的初期,外观上和正常蚕看不出差别,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病蚕的皮肤上会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的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无固定部位(见图5-4)。病斑出现不久后,蚕的食欲急剧下降乃至停食,部分病蚕有吐液和下痢症状。病蚕死后,先是头胸部向前伸出,身体柔软有弹性,有的显淡红色或桃红色,以后身体变硬,1~2天后,白色气生菌丝先从口器、气门、环节等薄弱处长出,然后其他部位长出覆盖全身,几天后,从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这时病蚕具有传染性。如果是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蚕和不蜕皮蚕,尸体潮湿变污易腐烂;蔟中和茧中的病死蚕,干瘪的尸体上往往仅在节间膜处长有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蚕茧很轻,摇动有硬物撞击的声音;蛾期发病,病蛾则干瘪发脆翅易折断。感染白僵菌后,小蚕2~3天发病死亡,大蚕4~...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7
病原绿僵病的病原是莱氏野村菌,俗称绿僵菌。因病蚕尸体僵化后表面覆盖绿色孢子,所以称为绿僵病(见图5-5)。本菌在野外昆虫中分布很广,如遇低温多湿天气,常造成野外昆虫绿僵病的流行,并进一步危及养蚕生产,造成大面积损失。同白僵菌一样,绿僵菌的发育周期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附着在蚕体上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20~40小时发芽侵入蚕体吸收营养发育成为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增殖过程中又能产生大量的短菌丝,短菌丝圆筒状或豆荚状。家蚕死亡后1~2天,营养菌丝便穿出蚕体在尸体表面形成气生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成为分生孢子梗,孢子梗上轮生短而不分枝的小梗,小梗顶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发育周期。病症绿僵病的发病经过较白僵病缓慢,感染后约7~10天发病死亡。附着在体表的分生孢子萌发进入蚕体后,营养菌丝不断生长产生短菌丝进入体液内,导致蚕的体液为乳白色。蚕感染绿僵菌后初期和中期都无明显病征,后期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有的病蚕体躯瘦小。在病蚕腹侧或背面逐渐出现黑褐色不正形的轮状或云纹状病斑,病斑的外缘褐色较深,中间色淡。刚死时尸体乳白色而略有弹性,头胸部稍伸直,后逐渐硬化。死后2~3天长出气生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颜色从白色逐渐转为绿色,使尸体覆盖一层鲜绿色的粉末。如果在眠前发病则体壁紧张,体色乳白,发亮,类似核型多角体病,但本病病蚕体壁不易破裂,体液中只有...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4
病原黄僵病的病原是黄僵菌,其致病性比白僵菌、绿僵菌弱,其生长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病蚕尸体上长出的分生孢子呈黄色。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附着在蚕体上的黄僵菌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过15~30小时发芽侵入蚕体形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增殖过程中又能产生大量的短菌丝,短菌丝脱离母菌丝后自行生长形成新的营养菌丝,以这种方式在蚕体内增殖,蚕体内的营养菌丝不断增加,最后扩散到蚕体的各个器官导致家蚕死亡。蚕死亡后1~2天,营养菌丝便长出体外在尸体表面形成气生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成为分生孢子梗和小梗,最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黄僵菌在蚕体内旺盛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能分泌白僵菌素,此外,还能产生一种红色素,使尸体呈现粉红色。气生菌丝往往呈束状伸长,这是黄僵菌的特征。病症家蚕感染黄僵菌的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明显区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蚕的皮肤上出现褐色的小病斑,颜色有深有浅,在气门周围、胸腹足及尾部往往出现大的黑褐色病斑(见图5-6),病斑出现时,菌丝尚未进入体内,因此,往往随蚕的蜕皮菌丝脱落,病斑消失,蚕体痊愈,这种现象称为“自愈性感染”。黄僵病病蚕的病斑比白僵病病蚕的病斑明显,病斑出现2~3天后,病蚕的血液中就会有短菌丝的存在,然后食欲减小直至停食。病蚕死后,尸体逐渐硬化,体色变淡红,1~2天后尸体被束状气生菌丝覆盖,气生菌丝充分发育后,其上形成大量...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46
病原曲霉病的病原是对家蚕有致病性的曲霉属真菌,像黄曲霉、米曲霉、棕曲霉等,不是一种特定的菌。养蚕生产上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危害最为普遍,棕曲霉、寄生曲霉只偶尔出现。曲霉菌的性状因菌种的不同而有差异。黄曲霉、米曲霉的发育周期相同,形态相似,分生孢子都为球形,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大小为3~7微米。分生孢子形成时颜色较淡,为黄色,以后逐渐变浓,为黄绿色甚至褐色。曲霉菌的分生孢子附着在蚕体上,经10几个小时,芽管萌发穿透外表皮,主要在体壁的真皮细胞层或皮下组织寄生,发育形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仅在侵入部位生长旺盛,不产生短菌丝。营养菌丝具隔膜,多分支,无色或微黄。有些菌种可能形成菌核。病蚕死后,营养菌丝长出体外形成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壁厚而膨大的菌丝上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粗壮,顶端膨大成球形或卵圆形,上边放射状生出1~2层棒状小梗,小梗顶端形成串状球形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生活周期。曲霉菌的生活力较强,有很强的腐生性,对理化因素的抗性超过白僵菌。病症1~2龄蚕最易感染曲霉病,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先见蚕伏于蚕座中食桑不良,次日发现病死蚕,病程2~3天,病蚕死后体躯紧张,在孢子侵入部位往往出现溢束状凹陷。约经1天尸体上可见有黄绿色的曲霉菌菌落长出,逐渐被覆全身,呈绒球状。1龄感染严重时,可见1眠至2龄起蚕时出现大批死蚕,多半为半脱皮蚕和不脱皮蚕。3龄蚕后多为零星发生,大蚕发病常在蚕体上出...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72
黑僵病黑僵病是由金龟子绿僵菌(蚕业上称黑僵菌)引起的,因病蚕尸体上的分生孢子开始为墨绿色,最终为黑色而得名。黑僵菌的分生孢子为长卵圆形或舟形,大小为2.5~3.75微米×5.6~8.1微米。营养菌丝在蚕体内能形成树枝状的短菌丝。小蚕感染后1天后即出现症状:吐液、下痢并死亡,尸体卷缩状,似中毒。这是因为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多种毒素(包括多种毁坏素和松胞素),对蚕有强烈的致死作用。大蚕感染,体表常出现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病斑,病蚕尸体蜡黄色,逐渐硬化并长出气生菌丝,然后长出绿色分生孢子,数日后孢子变为黑色。灰僵病灰僵病是由粉拟青霉菌(蚕业上称灰僵菌)感染蚕引起的。灰僵菌的分生孢子呈长卵圆形,表面光滑,聚集在一起时呈灰色。营养菌丝细长,有隔膜,无色。营养菌丝能形成芽生孢子,芽生孢子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7微米,宽3微米。病蚕死后,营养菌丝穿过体壁形成气生菌丝,其上分化形成有单生、互生或轮生的瓢形分生孢子小梗,小梗上串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链。家蚕感染发病的症状因感染时期不同而稍有差异。小蚕期感染,发育明显缓慢,体形瘦弱,体表会出现数个大形黑褐色病斑,经1—2天死亡。大蚕感染后初期无明显病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密集的黑褐色小病斑,几乎分布于蚕的每一个环节而呈一条横带状,3~4天后死亡,尸体由软逐渐变硬,1—2天后体表长出稠密的气生菌丝,之后菌丝卷缩,产生白色分生孢子,很像白僵蚕。几天后...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34
发病规律 家蚕真菌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必须有病原存在,其次温湿度必须合适,这与季节、传染源的分布及侵染力、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1、传染来源对家蚕有致病性的真菌多为丛梗孢目,该目真菌为兼性寄生菌,即同时具有寄生和腐生的能力。其中寄生适应性较强的依次有白僵菌、绿僵菌、粉拟青霉菌、黑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和曲霉菌等。家蚕的病原真菌广泛寄生于桑园害虫或其他野外昆虫上,如野外昆虫死于白僵病的占真菌病的20%以上;绿僵菌对桑螟虫、桑毛虫、野蚕、菜粉蝶等30多种昆虫都能寄生,黄僵菌寄生于6个目的200多种昆虫。这些染病昆虫上的病原真菌、患病昆虫的粪便等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及在土壤中腐生生存的病原真菌经各种途径进入蚕室,使家蚕感染发病。特别是晚秋蚕期,由于温湿度条件适宜于真菌的生长发育,桑园内及其他地方染病的昆虫比较多导致病原菌较多,因此容易发生僵病。白僵菌、黄僵菌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病原菌,可用作生物农药用于防治农林业害虫,但不能在蚕区使用,否则将对养蚕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白僵蚕作为药用资源生产、收购时,孢子到处飞散,对养蚕也有一定影响。另外,发生僵病的蚕沙也能大量形成孢子,病蚕尸体及蚕沙应当及时做无害化处理,如果将未腐熟的蚕沙施入桑园就会污染桑叶,引起桑园害虫发病,增加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对家蚕产生危害。2、传染条件真菌病是通过分生孢子来传播的,分生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