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病虫害防控 News
Hot News / 热点新闻
2025 - 04 - 02
点击次数: 45
2025年4月1日,“桑葚菌核病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在山东安丘举行。会议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安丘市天龙丝绸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省茧丝绸行业的近50名专家、技术人员和蚕农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山东果桑产业规模扩大,菌核病已成为威胁产区稳产增收的主要病害,2024年部分区域大量减...
2025 - 02 - 25
点击次数: 240
为推动夏津黄河故道古桑园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24日,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带领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赴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园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古桑园多元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讨。德州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涛,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煜,夏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颖,夏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华鲁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夏津黄河故道古桑园拥有千年古...
2024 - 09 - 18
点击次数: 98
2024年9月3日-7日,应韩国萤火虫研究协会的邀请,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聂磊副研究员,对韩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参加了在韩国茂朱郡举办的“第28届萤火虫国际环境研讨会”,以及韩国萤火虫研究协会组织的学习与实地科研活动,先后经仁川、清州、全州、全南、茂州等地。了解了韩国国内开展昆虫资源高效养殖与利用等研究情况,针对萤火虫、野蚕等资源昆虫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昆虫研究技术,在野蚕类资源昆虫...
2024 - 09 - 14
点击次数: 82
9月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鲁成教授、广西蚕业推广站张桂征研究员来到省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进行调研指导。试验站站长任春久副教授及团队成员向鲁成教授一行详细介绍了泰安综合试验的建设情况,鲁成教授对泰安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出了详细建议。鲁成教授指出,泰安综合试验站一定要立足山东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充分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在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将最新的蚕桑方面的研究成果积极...
2024 - 06 - 02
点击次数: 140
5月29日,省蚕桑体系设施与机械岗位专家闫银发教授在农业机械综合实用技术国际培训班上,对来自9个国家15名国际学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蚕桑发展历史、蚕桑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与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技术等。在培训会上,闫银发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授,一是传播中国蚕桑文化,增进国际理解。通过详尽的历史回顾和现代实践案例,向学员们展示了中国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
2024 - 05 - 30
点击次数: 117
5月28日,省蚕桑体系岗位专家冀宪领教授和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陈传杰副研究员会同昌邑市林业发展中心,赴青阜农业调研盐碱地饲料桑栽植与产业发展。 在现场,专家组一行察看了盐碱地新栽桑苗的生长情况,对下一步桑园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了现场指导,以及桑园的灌溉、施肥、桑树树型养成等重点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讲解。针对桑产业的整体规划、生产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中长期战略,就桑芽预制菜、桑叶茶、以及...
2024 - 05 - 23
点击次数: 95
5月21日,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到泰安综合试验站进行调研。郭首席详细了解了泰安综合试验站和养蚕与桑树栽培岗位正在开展的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选育、桑园管理和果桑品种园建设等工作。郭首席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定要紧紧围绕我省蚕桑产业的需求,依托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平台优势,深化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交叉合作,通力联合研发一批蚕桑生产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要深化产学研结合...
2023 - 09 - 04
点击次数: 557
为进一步加强蚕桑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高蚕农收入,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9月2日,金秋时节,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联合主办,五莲海通丝绸有限公司承办的小蚕桑叶一日一回育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日照市五莲县召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到会指导,来自全省从事蚕桑产业的科技骨干、茧丝绸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50余位代表参会。会议由山东省蚕桑产业技...
微博 / WeiBo
News 蚕桑病虫害防控
病原白僵病的病原是白僵菌,发育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分生孢子发芽后形成发芽管,侵入蚕体吸收营养发育成为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增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短菌丝,短菌丝脱离母菌丝后自行生长形成新的营养菌丝,蚕体内的营养菌丝不断增加,最后扩散到蚕体的各个器官导致家蚕死亡。家蚕死亡后1~2天,营养菌丝便穿出蚕体在尸体表面形成气生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成为分生孢子梗和小梗,最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发育周期。白僵菌在僵病里边属于致病力最强的,所以发生最多,但同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又较弱,易于消毒。病症蚕体感染白僵菌的初期,外观上和正常蚕看不出差别,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病蚕的皮肤上会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的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无固定部位(见图5-4)。病斑出现不久后,蚕的食欲急剧下降乃至停食,部分病蚕有吐液和下痢症状。病蚕死后,先是头胸部向前伸出,身体柔软有弹性,有的显淡红色或桃红色,以后身体变硬,1~2天后,白色气生菌丝先从口器、气门、环节等薄弱处长出,然后其他部位长出覆盖全身,几天后,从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这时病蚕具有传染性。如果是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蚕和不蜕皮蚕,尸体潮湿变污易腐烂;蔟中和茧中的病死蚕,干瘪的尸体上往往仅在节间膜处长有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蚕茧很轻,摇动有硬物撞击的声音;蛾期发病,病蛾则干瘪发脆翅易折断。感染白僵菌后,小蚕2~3天发病死亡,大蚕4~...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7
病原绿僵病的病原是莱氏野村菌,俗称绿僵菌。因病蚕尸体僵化后表面覆盖绿色孢子,所以称为绿僵病(见图5-5)。本菌在野外昆虫中分布很广,如遇低温多湿天气,常造成野外昆虫绿僵病的流行,并进一步危及养蚕生产,造成大面积损失。同白僵菌一样,绿僵菌的发育周期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附着在蚕体上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20~40小时发芽侵入蚕体吸收营养发育成为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增殖过程中又能产生大量的短菌丝,短菌丝圆筒状或豆荚状。家蚕死亡后1~2天,营养菌丝便穿出蚕体在尸体表面形成气生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成为分生孢子梗,孢子梗上轮生短而不分枝的小梗,小梗顶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发育周期。病症绿僵病的发病经过较白僵病缓慢,感染后约7~10天发病死亡。附着在体表的分生孢子萌发进入蚕体后,营养菌丝不断生长产生短菌丝进入体液内,导致蚕的体液为乳白色。蚕感染绿僵菌后初期和中期都无明显病征,后期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有的病蚕体躯瘦小。在病蚕腹侧或背面逐渐出现黑褐色不正形的轮状或云纹状病斑,病斑的外缘褐色较深,中间色淡。刚死时尸体乳白色而略有弹性,头胸部稍伸直,后逐渐硬化。死后2~3天长出气生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颜色从白色逐渐转为绿色,使尸体覆盖一层鲜绿色的粉末。如果在眠前发病则体壁紧张,体色乳白,发亮,类似核型多角体病,但本病病蚕体壁不易破裂,体液中只有...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4
病原黄僵病的病原是黄僵菌,其致病性比白僵菌、绿僵菌弱,其生长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病蚕尸体上长出的分生孢子呈黄色。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附着在蚕体上的黄僵菌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过15~30小时发芽侵入蚕体形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增殖过程中又能产生大量的短菌丝,短菌丝脱离母菌丝后自行生长形成新的营养菌丝,以这种方式在蚕体内增殖,蚕体内的营养菌丝不断增加,最后扩散到蚕体的各个器官导致家蚕死亡。蚕死亡后1~2天,营养菌丝便长出体外在尸体表面形成气生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成为分生孢子梗和小梗,最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黄僵菌在蚕体内旺盛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能分泌白僵菌素,此外,还能产生一种红色素,使尸体呈现粉红色。气生菌丝往往呈束状伸长,这是黄僵菌的特征。病症家蚕感染黄僵菌的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明显区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蚕的皮肤上出现褐色的小病斑,颜色有深有浅,在气门周围、胸腹足及尾部往往出现大的黑褐色病斑(见图5-6),病斑出现时,菌丝尚未进入体内,因此,往往随蚕的蜕皮菌丝脱落,病斑消失,蚕体痊愈,这种现象称为“自愈性感染”。黄僵病病蚕的病斑比白僵病病蚕的病斑明显,病斑出现2~3天后,病蚕的血液中就会有短菌丝的存在,然后食欲减小直至停食。病蚕死后,尸体逐渐硬化,体色变淡红,1~2天后尸体被束状气生菌丝覆盖,气生菌丝充分发育后,其上形成大量...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46
病原曲霉病的病原是对家蚕有致病性的曲霉属真菌,像黄曲霉、米曲霉、棕曲霉等,不是一种特定的菌。养蚕生产上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危害最为普遍,棕曲霉、寄生曲霉只偶尔出现。曲霉菌的性状因菌种的不同而有差异。黄曲霉、米曲霉的发育周期相同,形态相似,分生孢子都为球形,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大小为3~7微米。分生孢子形成时颜色较淡,为黄色,以后逐渐变浓,为黄绿色甚至褐色。曲霉菌的分生孢子附着在蚕体上,经10几个小时,芽管萌发穿透外表皮,主要在体壁的真皮细胞层或皮下组织寄生,发育形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仅在侵入部位生长旺盛,不产生短菌丝。营养菌丝具隔膜,多分支,无色或微黄。有些菌种可能形成菌核。病蚕死后,营养菌丝长出体外形成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壁厚而膨大的菌丝上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粗壮,顶端膨大成球形或卵圆形,上边放射状生出1~2层棒状小梗,小梗顶端形成串状球形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生活周期。曲霉菌的生活力较强,有很强的腐生性,对理化因素的抗性超过白僵菌。病症1~2龄蚕最易感染曲霉病,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先见蚕伏于蚕座中食桑不良,次日发现病死蚕,病程2~3天,病蚕死后体躯紧张,在孢子侵入部位往往出现溢束状凹陷。约经1天尸体上可见有黄绿色的曲霉菌菌落长出,逐渐被覆全身,呈绒球状。1龄感染严重时,可见1眠至2龄起蚕时出现大批死蚕,多半为半脱皮蚕和不脱皮蚕。3龄蚕后多为零星发生,大蚕发病常在蚕体上出...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72
黑僵病黑僵病是由金龟子绿僵菌(蚕业上称黑僵菌)引起的,因病蚕尸体上的分生孢子开始为墨绿色,最终为黑色而得名。黑僵菌的分生孢子为长卵圆形或舟形,大小为2.5~3.75微米×5.6~8.1微米。营养菌丝在蚕体内能形成树枝状的短菌丝。小蚕感染后1天后即出现症状:吐液、下痢并死亡,尸体卷缩状,似中毒。这是因为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多种毒素(包括多种毁坏素和松胞素),对蚕有强烈的致死作用。大蚕感染,体表常出现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病斑,病蚕尸体蜡黄色,逐渐硬化并长出气生菌丝,然后长出绿色分生孢子,数日后孢子变为黑色。灰僵病灰僵病是由粉拟青霉菌(蚕业上称灰僵菌)感染蚕引起的。灰僵菌的分生孢子呈长卵圆形,表面光滑,聚集在一起时呈灰色。营养菌丝细长,有隔膜,无色。营养菌丝能形成芽生孢子,芽生孢子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7微米,宽3微米。病蚕死后,营养菌丝穿过体壁形成气生菌丝,其上分化形成有单生、互生或轮生的瓢形分生孢子小梗,小梗上串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链。家蚕感染发病的症状因感染时期不同而稍有差异。小蚕期感染,发育明显缓慢,体形瘦弱,体表会出现数个大形黑褐色病斑,经1—2天死亡。大蚕感染后初期无明显病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密集的黑褐色小病斑,几乎分布于蚕的每一个环节而呈一条横带状,3~4天后死亡,尸体由软逐渐变硬,1—2天后体表长出稠密的气生菌丝,之后菌丝卷缩,产生白色分生孢子,很像白僵蚕。几天后...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34
发病规律  家蚕真菌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必须有病原存在,其次温湿度必须合适,这与季节、传染源的分布及侵染力、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1、传染来源对家蚕有致病性的真菌多为丛梗孢目,该目真菌为兼性寄生菌,即同时具有寄生和腐生的能力。其中寄生适应性较强的依次有白僵菌、绿僵菌、粉拟青霉菌、黑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和曲霉菌等。家蚕的病原真菌广泛寄生于桑园害虫或其他野外昆虫上,如野外昆虫死于白僵病的占真菌病的20%以上;绿僵菌对桑螟虫、桑毛虫、野蚕、菜粉蝶等30多种昆虫都能寄生,黄僵菌寄生于6个目的200多种昆虫。这些染病昆虫上的病原真菌、患病昆虫的粪便等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及在土壤中腐生生存的病原真菌经各种途径进入蚕室,使家蚕感染发病。特别是晚秋蚕期,由于温湿度条件适宜于真菌的生长发育,桑园内及其他地方染病的昆虫比较多导致病原菌较多,因此容易发生僵病。白僵菌、黄僵菌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病原菌,可用作生物农药用于防治农林业害虫,但不能在蚕区使用,否则将对养蚕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白僵蚕作为药用资源生产、收购时,孢子到处飞散,对养蚕也有一定影响。另外,发生僵病的蚕沙也能大量形成孢子,病蚕尸体及蚕沙应当及时做无害化处理,如果将未腐熟的蚕沙施入桑园就会污染桑叶,引起桑园害虫发病,增加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对家蚕产生危害。2、传染条件真菌病是通过分生孢子来传播的,分生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8
细菌性败血病是病原细菌侵入蚕体、蛹和蛾的体液中大量增殖,并随体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败血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一般原发性居多。原发性是指细菌由伤口侵入体液引起的败血病,继发性是指细菌先在消化管内繁殖,然后再侵入体液引起的败血病。本节主要介绍原发性败血病。病原细菌性败血病的病原是细菌,但一般不是由某一种持定细菌引起的。败血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黑胸败血病  由黑胸败血病菌引起,该菌为芽孢杆菌属中的一种大杆菌。2、灵菌败血病  由沙雷铁氏菌引起,该菌为沙雷铁氏菌属中的一种短杆菌。3、青头败血病  由青头败血病菌引起,该菌为气单胞菌属中的一种小杆菌。引起上述3类败血病病菌的稳定性以黑胸败血病菌的抵抗力最强,因为该菌能形成芽孢。引起细菌性败血病的病原细菌在空气、土壤、水源、桑叶、蚕座和蚕具上都有分布,病原细菌通过创伤侵入蚕、蛹、蛾的体液后大量繁殖,病菌繁殖速度及发病时间的长短与环境温度及侵入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有很大关系,同一种病原,高温病程短,低温病程长。病原细菌引起的这三种败血病属于急性病, 25℃时,家蚕一般感染14~16小时后开始发病死亡。病症引起细菌性败血病的细菌种类虽然很多,但在相同蚕期的病症基本相同。1、蚕的病症  家蚕感染初期食桑、行动正常,无明显病症。随着家蚕体内细菌繁殖逐渐增多,家蚕食欲逐渐减退,静伏于...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32
细菌性卒倒病是家蚕食下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变种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症,所以也称中毒症。病原家蚕卒倒病的病原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卒倒亚种,简称卒倒杆菌,卒倒杆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后能形成芽孢,并产生多种毒素。卒倒杆菌的毒素被蚕食下后,在碱性消化液的作用下溶解释放晶体蛋白,再被蛋白酶水解激活,蚕体吸收后,毒素破坏蚕体的神经传导机能,引起全身麻痹而死亡。卒倒杆菌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自然条件下或泥土中可存活3年。病症本病是由于家蚕食下苏云金杆菌及其变种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般是大蚕期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1、急性中毒症状  蚕食下大量毒素后,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内中毒死亡。一般前期症状不明显,表现为突然前半身抬起停止食桑,胸部膨大,蚕体痉挛并伴有吐液,腹足失去抓着力,最后全身麻痹卒倒死亡,头部呈勾嘴状倒于蚕座中。初死时体色无变化,手触感觉有硬块,有轻度尸僵现象,随后身体变柔软(见图5-11)。2、慢性中毒症状  蚕食下少量毒素时,表现为慢性中毒症状。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体色较暗,出现发育迟缓、空头、下痢、排不正形粪等症状,有时排出红褐色污液,最后侧卧而死。初死尸体出现水渍状病斑。卒倒病的病蚕死后都腐烂,最后流出黑褐色污液。当蚕食下极少量的毒素时,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病理反应,但会逐渐恢复食桑,发育明显比正常蚕慢,给蚕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影响。诊断1、肉眼鉴定如果家...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31
细菌性胃肠病也称细菌性软化病或细菌性肠道病,是一种慢性病。该病的发生以夏秋季较为常见,但一般都是零星发生。病原该病的病原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在病蚕的胃肠道中常发现几种链球菌和杆菌。给蚕大量添食这几种菌,健康蚕并不表现病症,只有体质虚弱的蚕才会发病。病症因为是胃肠病,所以家蚕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起缩,发育不齐,行动不活泼,排软粪、稀粪等慢性病症状。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种。1、起缩  饷食后食桑不旺或不食桑,导致体躯缩小,体皮多皱,体色发黄,龄中发病则体躯小,蚕体软弱无力(见图5-12)。2、空头  病蚕消化管的前半部充满消化液,胸部昂起呈半透明状陆续死亡。部分蚕能缓慢就眠,但往往死于眠中。3、下痢  病蚕排稀粪、不正形粪或念珠状蚕粪,甚至排褐色污液,濒死前常伴有吐液现象。蚕在龄中死亡时,往往表现为体躯两头大、中间小,头胸部稍向腹部弯曲,吐液而死;蚕就眠后发病常因不能蜕皮而死亡,死后尸体变成黑褐色,腐烂发臭。诊断1、在采取淘汰病蚕、改善饲育条件、喂食新鲜桑叶和添食抗生素等措施后,若病情有明显好转,可初步诊断为本病。2、取有该病病征的濒死蚕的消化液,用显微镜观察,若有大量细菌存在,则可确认本病。3、取病蚕的中肠组织,加无菌水研磨过滤后给正常蚕添食,如不传染可确定为本病。发病规律高温多湿的不良环境下,桑叶储存过久会发酵,家蚕如果食下这种桑叶,大量细菌会使家蚕生理机...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33
病原血液型脓病,因病蚕血液浑浊而得名,又称核型多角体病。这种病由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引起,几乎能在家蚕的所有组织中寄生增殖。病毒寄生于细胞的细胞核中,被多角体包被,这种多角体病毒对不良环境及物理化学消毒方式有较强的抗性,洗净的多角体干燥保存38个月仍有活性,而游离病毒在37.5℃约1天就失去致病力,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主要的消毒对象。组成多角体的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下容易被分解。病症血液型脓病是一种急性病毒病,症状明显,肉眼即可识别:家蚕在龄末出现迟眠、不眠、体色发黄、病蚕体躯或环节的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狂躁爬行,常爬伏在蚕匾边缘、蚕座四周,体皮易破、流乳白色混浊血液(见图5-1)。5龄后期、熟蚕感染能造成蛹期发病,病蛹体色暗褐或乳白,轻触感觉发软,稍经震动可造成体壁破裂,流出浓汁造成茧层污染。病蚕多数不能吐丝营茧。诊断1、肉眼诊断  血液型脓病的典型症状为体躯肿胀、体色发白、体壁易破、环节凸起,血液乳白色,病蚕狂躁爬行,往往因体壁破裂血液流出而形成一条带状痕迹。2、显微镜检查  取病蚕的乳白色血液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置600倍左右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折光性较强,大小整齐的六角形多角体即可确定本病。在迟眠蚕的血液中,若发现血细胞核中有折光性较强的结晶状颗粒,也可确认本病。多角体与脂肪球的区别:可用苏丹Ⅲ染色法进行鉴别,着色的为脂肪球,不着色的为...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61
病原中肠型脓病,因病变部位在中肠而得名,又称为质型多角体病。这种病由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引起,病毒侵入蚕的体内,寄生在中肠圆筒形细胞中,在细胞质内繁殖,多角体也在细胞质内形成,对病毒起保护作用。和血液型脓病一样,这种病毒也有一部分处于游离状态,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因此生产上消毒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以多角体为主。病症中肠型脓病的病势缓慢,病程长,因肠部受损,影响消化,因此病蚕个体瘦小,食桑和行动不活泼,常静伏,并出现空头、下痢、起缩等症状,与正常蚕大小悬殊。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后,开始并不表现症状,随着病势的发展,食欲减退,食桑减少最后停食,导致蚕体胸部空虚,出现空头症状,发病轻的能蜕皮眠起,但往往体壁多皱,体色发黄。病重的蚕还会排不正形粪便,上有乳白色物质,是中肠发病部位脱落导致,内含大量质型多角体病毒,镜检蚕粪能看到大量多角体。诊断1、肉眼诊断  捡取蚕座中的迟眠蚕、弱小蚕,撕开体壁观察中肠,如果肠壁透明、充满绿色桑叶则为正常蚕,如果肠壁不透明、出现乳白色病变则为本病(见图5-2)。若发现蚕粪上粘附有白色物质,也可初步判断有本病发生。2、显微镜检查  取病蚕的后半部中肠一块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稍加挤压后置600倍左右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折光性较强,四方形和六角形、大小不等的多角体即可确定本病。若镜检时发现有类似多角体的物体无法判断时,可移开盖玻片滴加4%...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0
病原浓核病(Densovirus)是在大蜡螟成虫中首先发现的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病毒病,感染后的大蜡螟成虫几乎所有组织都发生病变。用孚尔根氏反应使感染细胞的细胞核染色很浓,由此得名浓核病。家蚕的浓核病由浓核病毒感染引起,这种病毒的粒子呈球形,寄生于家蚕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核内,直径20纳米,由于不形成多角体,所以无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测到。因为没有多角体的存在,浓核病毒在环境中易失活,但可以在病蚕尸体中长时间存活。病症家蚕浓核病由于发病部位在中肠,因此表面症状与中肠型脓病有些类似,如感染初期无任何外观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蚕逐渐表现食桑不活泼,行动缓慢,出现空头症状(见图5-3),个体开差较大等。眠起的发病症状表现为起缩,发病后期排稀软粪便,有时排褐色液体,与中肠型脓病不同,中肠表现为薄而透明。 诊断1、肉眼诊断  本病用肉眼诊断很困难,只能作参考,无法确诊。浓核病病蚕的外观易与细菌性胃肠病蚕相混淆。撕开体壁观察中肠,中肠无乳白色,肠内空虚,桑片极少,充满黄绿色液体,无质型多角体病蚕中肠后端的乳白色病灶。本病与细菌性胃肠病的区别在于细菌性胃肠病无传染性,拣出病蚕换用好桑叶、添食抗生素后即好转,而本病则不然。2、显微镜检查  取中肠镜检,可见有大量的双球菌和球菌,无多角体。取一小块中肠组织放在载玻片上压成乳糜状,然后制成涂片标本,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1分钟...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4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传染病,可通过胚种进行传染,已被养蚕国家列为蚕种生产唯一的检疫对象。病原原生动物是世界上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中的蚕微粒子。蚕微粒子的生活周期分为孢子发芽、营养增殖、孢子形成3个阶段。孢子是蚕微粒子的休眠体,孢子壁对外界环境中理化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病死的蚕、蛹和蛾以及蚕粪中的孢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更强,病死蚕在阴暗处保存7年,其中的孢子仍具有感染性。孢子被蚕食下后,在消化道内发芽,发芽时会弹出极丝穿过围食膜,将原生质注入寄主中肠细胞内,完成发芽过程。原生质进入寄主细胞后,分泌蛋白消化酶,分解吸收宿主的细胞质,进行营养增值,形成许多裂殖子。裂殖子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破坏细胞,随后进入体液随体液移动感染其他健康组织细胞。裂殖子先发育成孢子芽母细胞,继而分裂为孢子芽细胞,孢子芽细胞内部细胞器进一步分化,发育成成熟的孢子,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孢子能侵入蚕体的绝大部分器官,引起全身性感染。随着孢子在蚕体内的不断增殖,细胞内充满孢子,最终引起家蚕死亡。家蚕感染蚕微粒子后,病程比较长,一般小蚕感染,到3龄眠至5龄期发病,大蚕期感染,往往能羽化产卵,微粒子通过卵影响下一代。病症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比较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病症。蚕期发病,往往表现为群体发育不齐、个体开差大和尸体不易腐烂等症状。1、小蚕期病症胚种传染的蚁蚕,孵化不齐,收蚁...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49
家蚕蒲螨病,也称壁虱病,是由球腹蒲螨等螨类寄生在家蚕幼虫、蛹、蛾的体表,注入毒素引起蚕中毒死亡的一种急性蚕病。该病在我国许多蚕区都有发生,危害程度不一,以棉蚕混产地区危害较多。病原寄生家蚕的螨类有十几种,以球腹蒲螨的危害最为常见。1、形态球腹蒲螨为卵胎生,—个世代经卵、幼螨、若螨、成螨4个变态发育阶段,卵、幼螨、若螨这3个发育阶段在母体内完成。刚从母体产下的成螨淡黄色,雌雄异体。成螨由头、胸、腹3部分组成,足4对,雌雄略有差异。初产的雌螨身体柔软透明,呈纺锤形,长0.16~0.27毫米,宽约0.065毫米,头部小,略呈三角形,雄螨椭圆形,长约0.16毫米,宽约0.1毫米。雌螨交配后寻找寄主寄生,用身上的针状螯肢刺入寄主使寄主昏倒,然后吸取寄主的营养,腹部膨大如球状(大肚雌螨),直径1~2毫米。2、生活习性球腹蒲螨可寄生于家蚕、柞蚕、蓖麻蚕、棉红铃虫、桑螟虫、谷象等多种昆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3~28℃,最适湿度为70~83%,其世代数因温度及寄主不同而不同。高温、低温和直射阳光都不利于球腹蒲螨的生长。以大肚雌螨或刚产下的成螨越冬。1头大肚雌螨可产成螨100~150只,先产雄螨,再产雌螨,多数在上午产下,雌雄比约为20:1。先产出的雄螨常群集在母体的生殖孔附近,等待后产下的雌螨进行交配,1只雄螨可与多只雌螨交配。交配后的雄螨约经1天死亡,雌螨则迅速爬行寻找寄主寄生。雌螨用身上的针...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32
蝇蛆病是多化性蚕蛆蝇将卵产于蚕体表面,蝇蛆卵孵化后的幼虫(蛆)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病害。本病各蚕期均有发生,以南方蚕区和夏秋季发生最为严重,对蚕业生产危害很大。虽然灭蚕蝇的推广应用对防治家蚕蝇蛆病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其危害程度仍然不容忽视。病原蝇蛆病的病原是多化性蚕蛆蝇,简称蚕蛆蝇。蚕蛆蝇经历卵、幼虫(蛆)、蛹、成虫(蝇)4个阶段,属完全变态、寄生性的昆虫。1、形态卵:长椭圆形,乳白色,个体很小,最长处不及1毫米。前尖后圆,腹部扁平能吸附于蚕体表面。幼虫(蛆):长圆锥形,头部尖小,尾部呈切断状,淡黄色,由12环节组成,老熟时大小为10~14毫米×4~4.5毫米。蛹:蚕蛆蝇的幼虫化蛹时不蜕皮,逐渐硬化成蛹。蛹呈圆筒形,初呈黄色,后变为深褐色。体态比蛆缩短一半左右,略微变细。12环节变得不明显,第2~3环节有纵裂,羽化时从此处裂开。成虫(蝇):雄蝇体长约12毫米,雌蝇体长10毫米,展翅约长12~20毫米左右,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2、生活习性气温及寄生的环境不同决定了蚕蛆蝇1年发生的世代数不同。东北、华北地区1年4~5代,华东地区1年6~7代,华南地区1年10~14代。每一代经过的时间与温度有关, 25℃时25~30天(卵期1.5~2天,幼虫(蛆)在5龄蚕体内寄生4~5天,蛹期10~12天,成虫期6~10天),20℃以下35~40天。以蛹越冬,越冬蛹在土中可长达数月,天气变...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39
中毒症是由有毒物质破坏家蚕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的,是一种非传染性病害。常见的引起家蚕中毒的物质多为农药、工业废气等。一、农药中毒农药中毒是中毒症中最常见的一类,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症状。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健康蚕突然死亡;慢性中毒开始不表现症状,但随着有毒物质在体内的积累,会逐渐表现出症状并诱发其他病害,最终不结茧或结畸形茧,影响茧质和产量。由于农药的种类、剂型和使用方法的不同,中毒发生的情况各异。生产上引起家蚕中毒的农药主要为:有机磷农药、有机氮农药和菊酯农药,另外昆虫生长调节剂在近几年应用渐多,对蚕的危害有加重的趋势。农药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触杀、胃毒、熏蒸等方式,按杀毒机理可分为神经毒剂、呼吸毒剂、化学不育剂以及拒食、驱避、生长发育调节剂等,现行农药仍以神经毒剂为主。农药种类及中毒症状除拒食、驱避、生长发育调节剂外,家蚕农药中毒过程一般经过潜伏期、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和死亡期。1、有机磷杀虫剂如对硫磷、甲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辛硫磷、久效磷、甲基异柳磷、敌百虫、杀螟松等含磷化合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品种最多的一类杀虫剂,一般遇光、热稳定,遇碱性物质易分解。蚕中毒后的症状大体相似:家蚕中毒后很快停止食桑,向四周乱爬,头部收缩,胸部膨大,不断翻滚、痉挛、吐液,排不正形粪或带红色污液,最后倒卧于蚕座,濒死时腹足抽搐,前半身膨大,后半身皱缩,并伴有脱肛现象,经几十分钟后死亡。敌敌畏...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3
浏览次数:26
Copyright ©2017 - 2018 济南元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