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在人工饲料育5龄家蚕幼虫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论文“Dynamic Alterations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Fifth-Instar Silkworms (Bombyx mori) Fed an Artiffcial Diet or Mulberry Leaves”近日在SCI二区top期刊《Insects》上在线发表。
文章链接地址:https://www.mdpi.com/2075-4450/15/12/970

家蚕是人类驯化的饲育规模最大的昆虫,人工饲料育是5000年家蚕饲育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但是仍有很多因素制约了其实用化进程,其中蚕茧产量低是重要因素之一。为探讨人工饲料对家蚕饲料效率和茧质的影响本团队采用Illumina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人工饲料和桑叶育5龄家蚕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5龄第4天之前,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肠道菌群丰度显著高于桑叶育,但在结茧前趋于一致。Proteobacteria是人工饲料、桑叶以及家蚕肠道细菌的优势门,Acinetobacter和Enterococcus分别是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肠道细菌的优势属。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均以非饲料来源为主,人工饲料育家蚕肠道细菌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高于桑叶育家蚕,Proteobacteria是与茧质和饲料效率关系最密切的门,Pantoea是与茧质和饲料效率关系最密切的属。总之,人工饲料对家蚕肠道细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预测均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为复杂的家蚕肠道细菌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为益生菌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烟台试验站站长陈传杰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首席兼加工与综合利用岗位专家郭光研究员和体系团队成员顾寅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为署名第一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

(A)家蚕肠道细菌LEfSe and LDA。(B)RDA and RandomForest。(C)家蚕肠道细菌Source tracker。(D)家蚕肠道细菌Bug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