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News
发布时间: 2024 - 03 - 08
点击次数: 170
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建议李建琴1 ,梁 巧2 ,顾国达1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本文从蚕桑生产、市场和贸易、产品加工与消费、技术研发等方面阐述了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总结了2023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2024年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2023年是“十四五”中期之年,在“一带一路”倡议、 乡村振兴战略、“双碳”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蚕桑产业在桑园面积减少、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局部地区洪水、农药中毒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生态建设;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本文总结了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展望了2024年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2023 年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1.1 蚕桑生产情况 1.1.1 桑园面积减少,但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均有增加 据蚕桑主产省(区、市)生产主管部门的调查和初步统计,2023年受耕地管控政策趋严等因素的影响,全国桑园面积75.82万hm2,比上年减少1.94 万hm2,减幅2.5%,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等省(区、市)均有减少,其中浙江、重庆减幅较大,分别减少19.57%和 12.42%;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减,全年发种量1 792.26万张,比上年增加66.54万张,增幅3.86%;桑蚕茧产量76.29万t,比上年增加3.31万t,增幅4.54%,除江苏、安徽、广...
发布时间: 2018 - 04 - 17
点击次数: 105
4月13日,由江苏省蚕桑学会主办的原蚕人工饲料饲养实用化现场观摩及研讨会在江苏如东召开。省蚕桑创新团队郭光、娄齐年和李化秀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座谈会上,如东蚕桑站站长韩益飞介绍了2018年春季原蚕(菁松、皓月)全龄人工饲料饲养情况,参会专家就家蚕人工饲料配方、饲育技术、适应性品种选育等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郭光、娄齐年和李化秀分别就人工饲料的生产、养蚕新模式、分子育种等方面进行了发言,并提出了组建家蚕人工饲料研发联盟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积极响应。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如东原蚕人工饲料饲养基地,该基地2018年饲养菁松、皓月原种共计280个蛾圈。

桑蚕

News
Hot News / 热点新闻
2025 - 04 - 02
点击次数: 45
2025年4月1日,“桑葚菌核病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在山东安丘举行。会议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安丘市天龙丝绸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省茧丝绸行业的近50名专家、技术人员和蚕农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山东果桑产业规模扩大,菌核病已成为威胁产区稳产增收的主要病害,2024年部分区域大量减...
2025 - 02 - 25
点击次数: 240
为推动夏津黄河故道古桑园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24日,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带领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赴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园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古桑园多元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讨。德州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涛,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煜,夏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颖,夏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华鲁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夏津黄河故道古桑园拥有千年古...
2024 - 09 - 18
点击次数: 101
2024年9月3日-7日,应韩国萤火虫研究协会的邀请,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聂磊副研究员,对韩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参加了在韩国茂朱郡举办的“第28届萤火虫国际环境研讨会”,以及韩国萤火虫研究协会组织的学习与实地科研活动,先后经仁川、清州、全州、全南、茂州等地。了解了韩国国内开展昆虫资源高效养殖与利用等研究情况,针对萤火虫、野蚕等资源昆虫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昆虫研究技术,在野蚕类资源昆虫...
2024 - 09 - 14
点击次数: 82
9月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鲁成教授、广西蚕业推广站张桂征研究员来到省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进行调研指导。试验站站长任春久副教授及团队成员向鲁成教授一行详细介绍了泰安综合试验的建设情况,鲁成教授对泰安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出了详细建议。鲁成教授指出,泰安综合试验站一定要立足山东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充分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在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将最新的蚕桑方面的研究成果积极...
2024 - 06 - 02
点击次数: 140
5月29日,省蚕桑体系设施与机械岗位专家闫银发教授在农业机械综合实用技术国际培训班上,对来自9个国家15名国际学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蚕桑发展历史、蚕桑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与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技术等。在培训会上,闫银发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授,一是传播中国蚕桑文化,增进国际理解。通过详尽的历史回顾和现代实践案例,向学员们展示了中国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
2024 - 05 - 30
点击次数: 117
5月28日,省蚕桑体系岗位专家冀宪领教授和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陈传杰副研究员会同昌邑市林业发展中心,赴青阜农业调研盐碱地饲料桑栽植与产业发展。 在现场,专家组一行察看了盐碱地新栽桑苗的生长情况,对下一步桑园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了现场指导,以及桑园的灌溉、施肥、桑树树型养成等重点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讲解。针对桑产业的整体规划、生产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中长期战略,就桑芽预制菜、桑叶茶、以及...
2024 - 05 - 23
点击次数: 95
5月21日,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到泰安综合试验站进行调研。郭首席详细了解了泰安综合试验站和养蚕与桑树栽培岗位正在开展的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选育、桑园管理和果桑品种园建设等工作。郭首席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定要紧紧围绕我省蚕桑产业的需求,依托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平台优势,深化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交叉合作,通力联合研发一批蚕桑生产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要深化产学研结合...
2023 - 09 - 04
点击次数: 557
为进一步加强蚕桑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高蚕农收入,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9月2日,金秋时节,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联合主办,五莲海通丝绸有限公司承办的小蚕桑叶一日一回育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日照市五莲县召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到会指导,来自全省从事蚕桑产业的科技骨干、茧丝绸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50余位代表参会。会议由山东省蚕桑产业技...
微博 / WeiBo
News 新闻详情

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建议

日期: 2024-03-08
浏览次数: 170

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建议

李建琴1 ,梁 巧2 ,顾国达1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本文从蚕桑生产、市场和贸易、产品加工与消费、技术研发等方面阐述了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总结了2023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2024年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3年是“十四五”中期之年,在“一带一路”倡议、 乡村振兴战略、“双碳”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蚕桑产业在桑园面积减少、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局部地区洪水、农药中毒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生态建设;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本文总结了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展望了2024年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2023 年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1.1
蚕桑生产情况 

1.1.1 桑园面积减少,但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均有增加 

据蚕桑主产省(区、市)生产主管部门的调查和初步统计,2023年受耕地管控政策趋严等因素的影响,全国桑园面积75.82万hm2,比上年减少1.94 万hm2,减幅2.5%,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等省(区、市)均有减少,其中浙江、重庆减幅较大,分别减少19.57%和 12.42%;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减,全年发种量1 792.26万张,比上年增加66.54万张,增幅3.86%;桑蚕茧产量76.29万t,比上年增加3.31万t,增幅4.54%,除江苏、安徽、广东和陕西 4 省减产外,其余各省均有增加。全国柞蚕放养面积70.47万亩(1亩=0.067hm2,下同),同比减少0.4%;柞蚕 茧产量9.54万t,同比减少2.43%,其中辽宁5.58万t,占比上升至58.44%。 

1.1.2 生产区域向西转移趋缓, 东部占比止跌回升 

2023年,我国桑蚕生产区域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蚕区(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贵州、甘肃、新疆8省区市)的蚕茧产量占比从2022年的83.8%略升至2023年的83.91%,中部蚕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6 省)的蚕茧产量占比从2022年6.45%下降至2023年的6.3%,而东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海南5省)的蚕茧产量占比止跌回升,由2022年的9.74%回升至2023年的9.81%,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23年下降的趋势。2023年全国十大 主产省(区、市)依次为广西、四川、云南、浙江、江苏、安徽、广东、重庆、山东、湖北,其中浙江省超过江苏、广东、安徽,从第 7 位跃至第4位,江苏、广东、陕西省的排位有所下降,尤其是陕西省从第9位降至第12位,而山东、湖北省排位有所上升,特别是湖北省进入前10位。这十大主产省蚕茧产量占比达 95.52%, 排名前3位的广西、四川、云南蚕茧产量为46.14、8.6、6.59 万t,分别占比 60.48%、11.27%、8.64%,合计占 比 80.39%。 

1.1.3 人工饲料养蚕多地并进, 饲养规模迅速扩大

2023年在我国传统蚕桑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的同时,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渐成趋势。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在全国各蚕桑生产省均有推广应用。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雅士林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在浙江、湖南、广西等省推进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其中巴贝集团的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全龄人工饲料养蚕40.5万张,占全省发种量的68.6%;全龄人工饲料养蚕产茧14 650 t,同比扩大一倍,占全省蚕茧总产量的58.37%,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规模已超过其传统养蚕。由于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规模化量产,2023年浙江省发种量比上年增加18.29万张,增幅达 44.88%;蚕茧产量比上年增加6 524t,增幅达34.95%,浙江也因此成为2023年全国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增幅最大的省份,彻底扭转了之前十多年蚕茧产量不断下降的局面。 

1.1.4 蚕种供求缺口扩大,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 

2023年,全国发种量1 792.26万张,同比增加66.58万张,增幅3.86%,其中春季679.01万张,同比增加15.74万张,增幅2.37%;夏秋季1 113.25万张,同比增加50.84万张,增幅4.79%;全国小蚕共育率持续上升至87.11%。2023年全国蚕种产量1 343.21万张,同比增加31.02万张,增幅2.36%,其中春季604万张, 由于农药中毒等原因蚕种减产31.77万张,同比减少5%;夏秋季739.21万张,同比增加62.79万张,增幅9.28%。广西蚕种产销缺口约524万张,超过全国蚕种产销缺口约449万张,可能的原因是一些蚕种场生产和销售的蚕种没有纳入统计;考虑我国蚕种出口增加,每年出口达几十万张,国内蚕种缺口也可能是一些省份发种量数据重复高报所致。我国蚕种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向优势企业集中。2023年,广西、山东、云南、 四川4省的蚕种产量均超过130万张,合计占全国蚕种总产量的79.35%。另据中国蚕学会蚕种分会调查,2023年全国仍保留名称的蚕种场有100多家,实际生 产蚕种的单位仅70余家,其中年产10万张以上规模的 蚕种生产单位不到20家,其蚕种产量约占全国蚕种总产量的90%。 

1.2 市场与贸易情况 

1.2.1 生丝价格持续走高 

2023年,4A级生丝价格从年初的43.4 万元/t波动上涨至10月中旬最高达50.1万元/t,之后有所回落,但12月底仍然保持在48.9 万元/t, 较年初上涨12.7%,较2019年同期上涨了8.7%,超过疫情前正常年份的价格水平,接近历史最高丝价水平。 

1.2.2 桑蚕茧价格创历史新高 

丝价上涨带动茧价上涨,加上蚕茧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2023年我国桑蚕茧收购均价为55.46 元/kg,同比上涨7 元/kg,涨幅14.52%;其中春茧收购均价54.14元/kg,同比上涨 9.7元/kg,涨幅21.86%;夏秋茧收购均价56.46元/kg,同比上涨5元/kg,涨幅9.62%。2023年桑蚕茧价格超过2021 年,无论是全年收购均价,还是春茧价格、夏秋茧价格,均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桑蚕茧产值423.1亿元,同比增加19.7%,也创历史新高。 

1.2.3 柞蚕茧、蛹价格均创新高 

我国现产柞蚕茧的约80%用于削口食蛹,而不是缫丝织绸。鲜蛹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仅能基本满足东北市场。蛹价持续上涨带动茧价上涨,2023年全国柞蚕蛹价格76.22元/kg,同比上涨7.88元/kg,涨幅11.53%;柞蚕茧价格59.7元/kg,同比上涨5.3元/kg,涨幅9.74%。2023年全国柞蚕茧产值56.9亿元,同比增加7.1%。无论是柞蚕茧、蛹价格, 还是柞蚕茧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1.2.4 丝绸进出口贸易下降明显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我国真丝绸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8.25亿美元,同 比下降11.58%,占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的0.57%。丝绸商品出口额14.96亿美元,同比下降11.88%,其 中,丝类产品出口4.3亿美元,同比下降10.38%;真丝绸缎出口 3.86亿美元,同比下降16.64%;丝绸服装及制品出口6.8亿美元,同比下降 9.91%。同期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下降8.1%,丝绸商品出口承压更加明显。丝绸商品进口额3.28 亿美元,同比下降10.19%,其中,丝类产品进口6 441.56万美元,同比下降 2.53%;丝绸制成品24 532.68万美元,同比下降13.15%;而真丝绸缎进口1 827.16万美元,同比增加9.55%。2023年我国丝类产品、真丝绸缎、丝绸制成品出口占比分别为 28.69%、25.78% 和 45.39%;丝类产品、真丝绸缎、丝绸制成品进口占比分别为19.64%、5.57%和74.79%。相比之下,我国真丝绸出口以原料和半成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

1.3 加工与消费情况 

1.3.1主要加工产品产量降幅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蚕丝产量同比下降 9.85%;绸缎(指含丝量≥30%的蚕丝及交织物)产量同比增加0.44%;蚕丝被产量同比下降40.32%。蚕丝、蚕丝被产 量降幅明显。中国丝绸协会对全国 121家茧丝绸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各类丝绸工业产品产量与2022年相比,4.68%的企业增产20%以上,11.98%的企业增产10%左右,23.97%的企业与上年持平。 

1.3.2 行业运行质效逐步改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1—10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25%。其中,缫丝加工、丝织加工、丝印染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3.61%、11.81%、1.91%。规模以上企业现利润同比增长24.16%。其中,缫丝加工、丝织加工、丝印染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48%、增长65.36%和下降 33.89%。中国丝绸协会对全国121家茧丝绸企业的调查 报告显示,2023年与 2022年的营业收入对比,22.31%的企业实现20%以上增长,32.23%的企业增长10%左右,23.97%的企业与上年持平,仅剩下21.49%的企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利润对比看,7.44%的企业实现较大盈利,47.93%的企业略有盈利,22.31%的企业与上年持平,仅剩下22.32%的企业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1.3.3 产业多元转型继续推进 

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展,蚕桑资源开发与多元利用在丝绵丝绒被服、桑枝食用菌、桑果饮料、桑叶食品、蚕沙叶绿素、蚕蛹蚕蛾功能食品、生态桑和饲料桑业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蚕桑 +”(现代装备、蛋白产业、功能饲料、健康食品、蚕丝材料、文旅康养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桑枝生物制药、“蚕丝硬盘”、蚕丝生物医药材料等新领域研发创新亮点纷呈。 

1.3.4 丝绸内销市场得到有效恢复 

随着线上营销模式的不断拓展,国内丝绸消费需求逐步回升,丝绸产品的内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70%左右。据商务部监测数据,2021年全国50家丝绸样本企业销售额为31.35亿元,同比增长24.91%;2022 年内销额持续增长至 32.9亿元,增幅5.04%。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医药品、保健品等健康产品的需求增加,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椹酒、食用蚕蛹、雄蛾酒、蚕丝面膜与化妆品、高档丝绸家纺等产品不断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 以万事利等为代表的丝绸品牌成为国内消费者追求的新国潮。中国丝绸协会对 121家茧丝绸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14.05%的企业内销金额同比实现大幅增长,35.54%的企业实现小幅增长,32.23%的企业与上年持平。 

1.4 技术研发进展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重点围绕“蚕桑现代高效绿色种养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和“桑蚕茧丝资源多元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攻关,着眼于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技 术攻关,为持续稳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4.1 种业科技实现突破 

代方银教授团队继2022年发布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后,2023年整合家蚕种质资源泛基因组及多组学数据,建成“数字家蚕”共享分析平台“丝元”(SilkMeta)。该平台不仅涵盖家蚕基因序列信息,还整合了家蚕基因表达、调控、功能研究等数据,提供了开展比较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等方面研究的分析工具。 

全国获批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3个(重庆、镇江、 辽宁);建立雄蚕种、茧、丝、绸及产品一体化开发模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大规模生产高品位雄蚕丝的国家,显著提升了我国丝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高品位雄蚕茧丝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在蚕体中鉴定到参与黄酮吸收的膜转运蛋白基因(簇),揭示了家蚕绿茧形成及茧色演化的遗传机理,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该团队还基于泛基因组系统分析了茧色多样化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从野桑蚕到家蚕的茧色演化模式,揭示蚕茧的遗传奥秘,对选育和创制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新型蚕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1.4.2 种养技术不断升级 

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9项蚕桑种养技术成为省级主推技术,“家蚕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获2023(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科技成果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 果,“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多项栽桑新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包括饲料桑机械播种和水肥一体化育苗技术、饲料桑水肥一体化生产管理技术、草本化杂交桑栽培与机械收获技术、茶用菜用桑栽培技术、富硒桑叶生产技术等。例如,贵阳综合试验站集成体系内外研发成果,在贵州主要蚕区示范推广山地桑园机械除草、机械耕作,桑树病虫害无人机飞防、桑叶轨道式运输和履带式运输车运输等,大大降低了桑园管理的劳动强度和用工时间,综合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养蚕省力化数智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包括大蚕饲育机全年连续规模化饲养技术、热区不同季度僵蚕生产技术、小蚕桑叶一日一回育技术等。例如,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成功研发了移蚕无人机、高效摘茧器、柞蚕卵净选机等柞蚕生产机械系统,相关成果被评价为具有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4.3 病虫害防控技术持续开发 

体系岗位专家发明了一种线粒体特异基因片段及其应用和桑树轮纹病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准确、可靠,且方法快速、简便等诸多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桑树轮纹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从桑树根部组织中分离得到一株假单胞菌,该菌对桑树枯萎病、桑树青枯病的多株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拮抗或防控效果,可用于开发防治桑树病害的制剂,为桑树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微生物拮抗菌株,也为生物防治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发明了一种基于线粒体cob基因检测桑树褐斑病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实验室和田间条件下的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桑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发明了一种家蚕重要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技术,有利于增强养蚕抗病能力、提升养蚕产量和质量。 

1.4.4 资源多元利用技术显著拓展 

围绕蚕桑茧丝新功能评价和挖掘利用、工厂化医用蚕丝材料生产、柞蚕柞树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天然分子量丝素纳米纤维制备工作等新工艺,开发桑叶预制菜等新产品。“蚕丝蛋白生物材料的研发及相关基础问题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山区特色水果蜜饯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研发了桑叶提取物改善黑斑蛙肝脏、肠道健康技术。研发了一种硫酸化桑叶低聚糖制备技术,硫酸化桑叶低聚糖添加到饲料中用于水产养殖,可促进大口黑鲈生长, 提高饲料利用率、抗氧化能力、脂质代谢、免疫功能和提高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还研制了桑叶提取物养殖鳜鱼技术、蚕蛹发酵产鲜味物质技术、预调理蚕蛹食品油炸工厂化生产技术等一批新技术,促进了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展盐碱地、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及矿山重金属富集区和消落带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修复,开拓绿色低碳新领域。

2 2023年蚕桑产业发展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

2023年我国蚕桑产业总体形势较好,无论是前端的蚕桑生产,还是后端的丝绸加工,在茧丝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推动了发种量、蚕茧产量和蚕茧产值的增加;丝绸出口减少,但丝绸内销的恢复性增长,促进了丝绸加工业发展;蚕桑生产偏向规模化、省力化、机械化,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规模迅速扩大;丝绸加工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品牌建 设,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拓展市场空间;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开发在多个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蚕桑产业多元转型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蚕桑产业发展不仅面临着气候变化、家蚕微粒子病、桑树病虫害等因素所造成的生产风险,也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工业废气污染等方面的社会风险,还面临粮食安全及土地管控政策下桑园面积减少、发展空间压缩,桑园碎片化加剧,粮桑、经桑混栽下农药飞防给蚕桑生产、蚕种繁育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印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泰国、缅甸等“一带一路”国家加速发展蚕桑产业带来的国际竞争。 

但是,我国蚕桑生产仍以传统小农家庭模式为主,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工场及工业化养蚕比例较低,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弱。蚕桑产业化经营面临蚕农组织化程度较低、茧丝绸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蚕桑生产基地面临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击、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随着“东桑西移”“东丝西进”“东绸西移”的推进,茧丝原料基地与丝绸后加工空间分离格局下终端产品生产企业缺原料、缺基地的问题更加凸显,市场化背景下争夺优质茧原料的“蚕茧大战”时有发生。采桑机械化、缫丝自动化和智能化及缫丝织绸一体化进展缓慢,丝绸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依然制约着后加工环节的发展。在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领域,大多数高科技研发产品仍在实验室中,尚未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 

展望2024年,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增长基础仍不牢固。对于蚕桑产业来讲,在茧丝价格高位运行背景下,农民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依然较高;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在蚕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尚不足以对传统蚕桑生产造成冲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丝绸内需将进一步释放,互联网加持下一些国内丝绸品牌的努力终将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研发亮点持续涌现,产业转型发展也将加快推进。只要茧丝绸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经营主体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4年及未来几年应是蚕桑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3 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以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为平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坚持“立桑为业,蚕桑并举,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加快蚕桑科技创新步伐,从品种选育到饲养技术,从简易设施到机械化设备,从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到适合集约经营的所有环节,尽快建立以规模化、省力化、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体系。推进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业合作社为主体的规模化蚕桑生产经营,进一步推进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智能化养蚕。加强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为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科技支撑。政府继续以项目和资金支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引导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研发蚕农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蚕桑丝绸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3.2 以区域专业化发展为战略,提高蚕桑生产效率与效益 

根据我国蚕桑产业转移和区域集聚的特点,各地仍应着力打造具有较高桑园管理水平、较好养蚕基础设施、较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的蚕桑生产基地,实施区域专业化发展战略。巩固及深化蚕茧产量500 t以上基地县蚕桑生产,以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蚕桑生产效率与效益,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避免因桑园分散甚至碎片化带来的农药中毒等生产风险。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规模化蚕桑生产基地给予相应的项目与资金支持,用政府补贴鼓励各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稳定及扩大规模,保障蚕桑生产基地的稳定性。 

3.3 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积极应对蚕业风险 

继续培育养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强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开展蚕业保险,来提高农户种桑养蚕的意愿,降低因生产技术、环境等因素产生的自然风险和因价格波动产生的市场风险。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蚕种质量监管,保障蚕种供应和质量安全,提升蚕种质量水平,避免蚕种供应不足和质量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 

3.4 以区域间分工与合作为举措,推进全产业链整合 

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加强东、中、西部蚕桑主产省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推进跨区域全产业链整合。西部蚕区是我国及世界最大的蚕桑生产及生丝、坯绸加工基地,应着力于提升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益,延伸产业链和拓展产业分支。东部蚕区应保持我国优质茧生产基地、丝绸产品加工重心地位,进一步探索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智能化养蚕技术,稳步扩大生产规模,开辟高科技领域的茧丝新用途;提升丝绸加工的产业集聚水平,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革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升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建设中国的世界级丝绸品牌。 

3.5 以行业组织为载体,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作用 

针对我国蚕桑生产分布广、规模小而散的特点,不断发展 壮大蚕农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和全国性的蚕业组织和丝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服务(包括行业数据统计)、行业协调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避免原料和产品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高蚕农在国内市场交易和企业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应对反倾销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生产者抵御 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 

3.6 以宏观科学调控为抓手,稳定茧丝价格 

政府应通过建立更及时有效的蚕茧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平 台,完善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引导茧丝生产者与需求者对茧丝价格进行科学预期,稳定茧、丝产量,避免茧、丝价格的大幅波动。应鼓励较大规模的茧丝企业(合作社)探索利用茧丝大宗商品市场来发现价格,实施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用好国家生丝储备制度,根据生丝市场供求与价格变动趋势,适时启动厂丝收放储,以稳定生丝价格,进而维持蚕茧价格和产量的稳定。

作者简介:

李建琴(1968-),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业经济岗位团队成员,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E-mail:zjhzljq@126.com


相关新闻: / 相关新闻: More
2025 - 04 - 02
2025年4月1日,“桑葚菌核病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在山东安丘举行。会议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安丘市天龙丝绸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省茧丝绸行业的近50名专家、技术人员和蚕农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山东果桑产业规模扩大,菌核病已成为威胁产区稳产增收的主要病害,2024年部分区域大量减产,甚至绝产。他强调,需通过“科技赋能+区域协同”构建绿色防控体系,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转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王照红研究员现场演示了菌核病高效防治技术,涵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栽培管理优化等实操方案,为农户提供“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解决方案,并赠送了防控药物和技术手册。会议期间,主办方为安丘市天龙丝绸有限公司果桑园举行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果桑示范基地&q...
2025 - 02 - 25
为推动夏津黄河故道古桑园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24日,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研究员,带领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赴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园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古桑园多元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讨。德州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涛,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煜,夏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颖,夏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华鲁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夏津黄河故道古桑园拥有千年古桑树群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山东蚕桑体系重点关注的产业示范基地。专家团队先后到中国桑产业孵化基地、山东椹树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德百古桑产业研究院等企业,实地考察了古桑园保护开发现状,详细了解了桑树品种资源、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情况,并重点调研了桑产品精深加工、桑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期间,专家团队与当地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体系...
2024 - 09 - 18
2024年9月3日-7日,应韩国萤火虫研究协会的邀请,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聂磊副研究员,对韩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参加了在韩国茂朱郡举办的“第28届萤火虫国际环境研讨会”,以及韩国萤火虫研究协会组织的学习与实地科研活动,先后经仁川、清州、全州、全南、茂州等地。了解了韩国国内开展昆虫资源高效养殖与利用等研究情况,针对萤火虫、野蚕等资源昆虫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昆虫研究技术,在野蚕类资源昆虫方面达成了多个初步合作意向,为开展食药用观赏等昆虫资源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主要开展了以下具体学术交流活动。一是参加了“第28届萤火虫国际环境研讨会”,在茂州郡,来自韩国、中国及台湾地区、日本等国家的从事萤火虫养殖与繁育、技术研发、产业推广、成果转化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萤火虫国际环境研讨会。聂磊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山东萤火虫的养殖及技术现状”大会主题报告,引起了...
2024 - 09 - 14
9月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鲁成教授、广西蚕业推广站张桂征研究员来到省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进行调研指导。试验站站长任春久副教授及团队成员向鲁成教授一行详细介绍了泰安综合试验的建设情况,鲁成教授对泰安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出了详细建议。鲁成教授指出,泰安综合试验站一定要立足山东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充分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在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将最新的蚕桑方面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到产业发展中去,同时要保持与国家蚕桑体系和兄弟省份特别是蚕桑主产区的紧密交流,将最新的蚕桑发展动态与山东省的蚕桑发展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蚕桑产业。下一步,泰安综合试验站将进一步加快与西南大学和广西蚕业推广站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全力推进我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2017 - 2018 济南元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