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省频发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对蚕桑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减少损失,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防控措施:
一、灾前预防措施
1. 加强桑园沟渠维护
(1)定期检查桑园内外排水沟渠,及时清理淤泥杂物,确保排水畅通,避免积水内涝。
(2)干旱季节合理蓄水,高温天气适时灌溉,防止桑树因缺水生长受阻。
2. 加固养蚕设施
(1)提前检修大蚕房、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等设施,加固棚架、门窗,防止强风、暴雨破坏。
(2)高温天气加强遮阳、通风,降低蚕房温度,避免蚕体受热应激。3. 合理储备养蚕物资
(1)蚕药、蚕具等物资应存放于高处或干燥处,避免受潮或洪水浸泡。
(2)干旱期提前储备桑叶,高温天气注意桑叶保鲜,防止萎蔫变质。
4.科学规划桑叶采贮
(1)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采收受灾风险区域的桑叶,减少湿叶喂蚕。
(2)干旱期采用遮阳网覆盖桑园,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桑叶产量。二、灾后减损措施
(一)桑园灾后管理
1. 排水防涝
(1)洪涝后立即疏通沟渠,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桑根腐烂。
(2)干旱后及时灌溉,结合松土保墒,促进桑树恢复生长。
2. 整修清理
(1)轻微受损桑园:修剪断枝,扶正植株,清理萎凋芽叶,保留健康新梢。
(2)严重受损桑园:统一剪伐至新梢基部20cm处,促发新芽,恢复树势。
3. 消毒防病
(1)洪涝后使用50%多菌灵600倍液喷洒桑园,再用1%有效氯漂白粉消毒,防止病害蔓延。
(2)高温干旱后加强桑园病虫害监测,重点防治桑螟、红蜘蛛等害虫。
4. 肥培管理
(1)灾后及时施肥,亩施复合肥20~25kg加尿素7~9kg,或尿素15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6kg,促进桑树恢复。
(2)干旱后结合灌溉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二)养蚕设施灾后管理
(1)检查蚕房、贮叶室等设施,及时修复加固受损部位。
(2)被洪水浸泡的蚕房,退水后彻底清洗消毒,使用2%石灰水或1%漂白粉液喷洒,防止病原传播。
(3)高温天气加强蚕房通风降温,增设遮阳网、喷雾装置,调节小气候。
三、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
1. 高温高湿期重点防治桑螟、白粉病
桑螟:3龄幼虫前用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洒,安全间隔期5~7天。
白粉病:选用4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喷洒,间隔10天一次,喷药3天后可采叶喂蚕。
2. 喷药时注意叶面、叶背均匀覆盖,重点喷施害虫集中的新梢。
3. 避免与其他作物共用喷雾器,防止农药交叉污染。
四、科学养蚕管理
1. 加强消毒防病
高温高湿天气增加蚕座消毒频次,勤撒新鲜石灰粉,防止僵病、脓病发生。
2. 调节饲养密度
根据桑叶产量合理调整养蚕量,减少饲养密度,确保良桑饱食。
3. 防止农药中毒
密切关注周边农田用药情况,采叶前先试喂,确保安全。喷药后间隔7天采叶,避免蚕中毒。
蚕桑生产针对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加强桑园管理、设施维护和病虫害防治,科学调节养蚕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保障蚕农收益和产业稳定发展。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帮助蚕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我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