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对蚕桑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科学防范灾情,稳定蚕桑产业,现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请各生产单位和蚕农结合实际情况提早研判、科学应对。
一、桑园管理应对措施
桑园是蚕业的基础,洪涝后必须首先抢救桑树,恢复树势。
1.及时开沟排水,清污松土
(1)迅速排水:灾后第一时间疏通桑园内、外沟渠,排除围沟、畦沟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桑树根系因长时间浸泡缺氧而腐烂死亡。
(2)清理污泥:洪水退后,及时清除桑树植株上及园地内的漂浮杂物、垃圾和淤泥。对于被淤泥覆盖的桑枝,可用高压水枪冲洗叶片和枝干,恢复其光合作用和呼吸功能。
(3)适时松土:待园地表土基本干燥时,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恢复生长。松土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避免伤根。
2.扶正加固,合理修剪
(1)扶正植株:对倒伏或倾斜的桑树,要尽快扶正,并培土夯实。对断裂的枝条进行修剪清理。
(2)适度剪梢:受淹桑树根系受损,吸收能力下降,可适当剪去末级枝条的顶端约10-15厘米,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保持树体平衡。
3.科学追肥,恢复树势
桑树受涝后根系脆弱,不宜立即根部施肥。待新根长出、树势有所恢复后(约排水后7-10天),可进行根外追肥。
(1)叶面追肥:喷施0.3%的尿素溶液或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以补充营养,促进新叶生长。
(2)根部补肥:待桑园土壤情况稳定后,可追施一次速效性肥料,如尿素、复合肥等,用量宜少不宜多,遵循“薄肥勤施”原则。
4.加强病虫害防控
高温高湿环境极易诱发桑树褐斑病、炭疽病、芽枯病等病害,以及桑蓟马、红蜘蛛等虫害;洪水易诱发桑树根腐病,还携带农药等污染物扩散。
(1)及时喷药:在天气放晴后,立即对桑园进行全面喷药防治。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等广谱性杀菌剂与1%有效氯漂白粉或氯溴异氰脲酸消毒桑园。
(2)清理病源:及时清除园内的病枝、病叶、落叶及杂物等,并带出园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和虫源。
二、养蚕管理应对措施
洪涝期间及灾后,环境湿度大,病原菌滋生快,是养蚕最危险的时期。
1.确保蚕室安全与环境控制
(1)检查蚕室:确保蚕室建筑牢固,不漏雨、不渗水。及时转移处于低洼或危房中的蚕种、蚕儿到安全、干燥、通风的场所。
(2)强化通风排湿:全天候开启门窗,有条件的可使用排风扇加强空气流通,降低蚕室湿度,力争将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以下。这是预防病菌滋生的关键。
(3)勤撒干燥材料:在蚕座内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燥的短稻草等吸湿材料,保持蚕座干燥。石灰粉既能吸湿,又能消毒,是灾后首选。
2、严格消毒防病,把好“病从口入”关
(1)桑叶处理:严禁喂食被洪水浸泡、污染或泥沙沾染的桑叶。采叶应选择树冠中上部、无污染的叶片。必要时,可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液或专用蚕用消毒剂浸泡桑叶2-3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晾干后再喂食。
(2)蚕体蚕座消毒:每天坚持使用“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特别是在给桑前进行。
(3)环境消毒:对蚕室、贮桑室及周边环境,在天气转晴后立即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可用毒消散熏烟消毒,或用1%的漂白粉澄清液、消特灵等喷洒消毒。
3、精心饲养管理
(1)良桑饱食:选用优质、新鲜的桑叶,适当增加给桑次数,减少每次给桑量,保证蚕儿能吃好、吃饱,增强体质和抗病力。
(2)及时提青分批:由于环境影响,蚕儿发育可能会不齐。要及时提青分批,将弱小蚕、病蚕隔离或淘汰,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眠起处理:眠期要适时加网提青,饱食就眠。起蚕要适时饷食,饷食叶要新鲜、偏嫩。
三、 灾后恢复与长远规划
1、评估损失,调整生产计划
对于受灾严重、桑树大面积死亡的桑园,待水退后要及时清理,做好补种或改种准备。根据桑园恢复情况和季节,适当调整养蚕批次和数量,避免因桑叶不足或质量不佳导致养蚕失败。
2、加强设施建设,防患于未然
蚕室应选择地势高、通风良好的地方建造。加强对养蚕设施如大蚕房、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等现场巡查,关好门窗,及时修复、加固破损的蚕房、棚架等基础设施。灾后应加大对桑园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深挖、疏通排水沟渠,形成有效的排灌系统。